EN

《展望·境象》个展 - 上海龙美术馆2017-06-25

【展望个展】展望·境象
【展览时间】2017年6月25日-2017年8月22日
【展览地点】龙美术馆,上海


展望虽然以假山石而著名,但他在雕塑造形表现上的探求并没有止步于此。此次展览就呈现了这段探求的历史。

假山石的构想非常直接:把中国传统庭院中的“太湖石”用不锈钢材料进行置换。概念虽然单纯,但也因此获得了不可撼动的强度,令该系列作品在艺术世界保持了稳固的地位。关于这件作品如何阐释,已经有很多人给出了各自的答案。我认为,假山石明晰的概念催生了多种多样的话语和解释。因为其中包含了在传统与现代、雕塑与图像、普遍性与变化等讨论框架下无法被简单归结于任何一方的复杂性。将假山石内在的这些多样性要素沿着不同方向进一步发展,又引出了其他系列作品。这就意味着,假山石是承载艺术家思考基础的本质性存在。

在此次展览展出的影像作品中,有的记录了巨石爆炸的场景《我的宇宙》,展示的是破坏石头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有呈现石头制造过程的作品。密闭的玻璃箱里风吹雨淋,他利用机械手段模拟自然界严酷的风化过程,从“泥土”中生成石头《素园造石机》。两件作品揭示了石头的生成与消失两个相反方向的探索路径。

将假山石切开,袒露其内部的脆弱与单薄的作品《打开》与石头的破坏同属一个方向。因为它打破了岩石牢不可摧的永久性的概念。石头内部残留着熔接的痕迹,从中可以看到长时间制作留下的证据。切口处薄薄的不锈钢皮膜给人一种疼痛、锐利的危险感。此外,将不锈钢岩石按照清晰断面持续切分的作品《分形结构》同样表现的是破坏过程中的石头。由顺次敲碎的太湖石翻制而成的不锈钢石组成的四件系列作品《碎碎石》遵循的也是这条思路。

破坏的方向性亦体现于《小宇宙》中。光滑如镜的平面上固定着飞散的石头碎片。破坏之力的瞬间凝固让人感觉非常美。在日本的美学感觉中,有将如樱花一般很快消散的易逝之物视为美的习惯。而破坏与易逝从根本上说是彼此连接的。要固定住短暂的瞬间是非常困难的。而这件作品中包含着凝固了短暂瞬间的时间感。

破坏与想象往往互为表里。有生就有灭。破坏过后又是新生。这一关系里两种元素孰先孰后,各人解释不同,意义也会跟着发生变化。印度神话里的湿婆既是破坏之神,也是创造之神。截然相反的两个极端共存于同一个神当中正体现了印度的智慧。

尽管展望的关注点在立体雕塑上,但他对雕塑与平面图像之间的关系同样感兴趣。展望曾经把假山石不锈钢表面上反射的周遭风景以及人群的图像本身转换成摄影作品。这其中就包含了若干层次的问题:立体形态的表面是什么?该表面映照出来的变形的平面图像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而其周遭的现实又是什么?

在2015年上海OCT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暂时什么都不是”中首次呈现的《幻形》作品,展望对自己的身体进行3D扫描,并模仿自然之力塑造地表的方式,挤压或者延展这个虚幻的形体,最终得出的结果是仿佛快要溶解的各种不可思议的流体形象。从用大理石雕凿而成的《应形》到上述的《幻形》,均呈现了这一探索多样的成果。此处可以看到艺术家对流动性的强调,向柔软材料的转换,以及对人体的关注。

人体表现一向是西方雕塑的正统。如何用雕塑的形式表现人体至今仍然是一个重大课题,能够对其做出充分回应的艺术家并不多。但展望通过全新的技术和概念对该问题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如果一定要说,此次展览上还有另一件作品也是对上述问题的回答。那就是艺术家将自己心跳转化为影像的《心形》。尽管这是一件影像作品,但也可以说是展望的自画像。艺术家利用完全不同的媒介和符号表现,将自身存在永恒化。

本次展览中体量最大的作品要数悬挂在中厅的巨大无定形黑色不锈钢雕塑《隐形》。《隐形》运用流体力学的算法原理模拟了自然界中的熔岩现象,连同艺术家本人的形象共同转换成粒子化的三维形态,通过两者的相互作用,生成无限多的变形。这件动态感十足的作品显示了展望作品创作的新境地。它与流动的形态、时间、意识,以及不确定的现实从本质上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构成了某种世界观。


                                                                                        ——选自《生生流转》南条史生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