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反射》个展 - 台北诚品画廊2010-11-02

镜石/石镜
游崴

2006年,比利时奥斯坦德(Ostend)外海出现了一座银色的山,在灰蒙蒙的海天之间焕发着不寻常的白光,远远看来,连海平面也无端虚幻了起来。

这座银山是中国艺术家展望的作品。在他心中,这座银山一如中国神话里的仙山。

中国仙山漂浮于欧陆外海,看似谜样的旅程,故事一开始却不那么逸离现实。这座仙山,是展望取了一块天然的「灵璧石」做样本,放大后再翻制而成的不锈钢雕塑。「灵璧石」在好几个世纪前,是中国文人眼中的极品,如今,展望以他的方式,将它从文人传统中提领出来,再重新施放进一个新的现实之中。

这只是展望自1995年以来一系列「假山石」作品之一。原本带着文人传统基因的石块,在展望手中经过翻制或变造后,成为一个个熠熠发光的雕塑对象,被置放于海洋、高山、湖泊与城市角落,其抛光后的表面总是反映周遭场景,却不透露自身内里的奥秘,这些假山石注定随着场域的不同,映射出不同的社会意义。

一直以来,展望的创作自文人传统、神话、信仰与世俗生活中汲取养分,所要回应的却是当代生活情境,描绘着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上全面性的转变。

展望早年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受的是传统的雕塑训练,但从1990年代开始,他的雕塑渐渐开始带有观念主义的倾向,作品不只流连于形式问题,也触及艺术生产过程中可能绽放的美学意义,及物质文化中各式各样的符号性,这让他手中的雕塑对象,往往也倾向于观念对象。从早期的「中山装」,到之后定义了个人创作面貌的「假山石」系列,展望始终在观念雕塑这条路上。

 

蝉蜕

1994年,展望创作了「诱惑──中山装系列」 ,标帜着他试图用观念来拆解雕塑传统,并探讨社会文化因子的企图心。「中山装」是民国初年由孙文设计的服装,在服饰细节上具有不少政治理想的隐喻。在1949年至1989年间,中山装在中国社会中是工农兵的主要服装,也是正式场合中常见的服装。作为正式服装,中山装常予人庄重威严的印象。但展望的「中山装」所暗示的,却是一个个激烈、痛苦、蜷曲、光怪陆离的身体。

这组雕塑的材料是现成物,用真的中山装固化制作而成,乍看如人着衣,,里头暗示着身躯,但实际上,它们只是一层薄薄的躯壳,身体已经缺席了。在展望眼中,内里空荡荡的中山装,一如蝉蜕之后遗留下的壳:

蝉在最后离开这个旧的躯壳的时候,一定是很壮烈的,这从蜕变后留下的躯壳的动作上可以看出来。而当你把蝉蜕拿在手上的时候,却又是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

举重若轻,曾经的壮烈被抽离掉只剩一副如蝉蜕后的壳,展望以「中山装」为喻,指陈的其实也是中国社会在1990年代后集体精神状态的巨变──即在政治威权之外,商品化与日常性在底层社会开始显现,并冲击了原先单一化的社会体制。在展望的美学中,传统、文化、政治与国家,就像覆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皮与介壳,在穿与脱之间意义改变了。

2002年,展望受邀参加「第一届广州三年展」,这个展览是对中国前卫艺术发展了十年之后,首次大规模的总结展示,展望雇了一群民工,在展览最后将他的「中山装」一个个装入木箱,落土安葬,像是告别一个时代。

传统雕塑以体感、量感来体现存有,展望的「中山装」则是相反地表达虚空,展示着主体消散后,孤拎拎的一副皮相。这种关于表皮的美学,紧接着在他之后的「假山石」系列中继续获得发展。究竟,故事是怎么开始的?

山石无用

1994年,展望画了一张草图,纸上粘贴着几团揉皱的锡箔纸,造形是自然的岩块,但他心中想着的材料是工业感十足的不锈钢。这个简单的想法,一开始因为技术与资金的限制,始终只是个纸上计划,直到后来朋友介绍,恰巧一间位在南京市的娱乐场所邀请展望创作一组挂在大厅墙面上的浅浮雕,计划才真的实现。这个由锡箔纸发想出来的浅浮雕,开启了展望日后最为人所知的「假山石」系列。

所谓的假山石,一般惯指原产于苏州洞庭山太湖边的太湖石,它是一种在长年水波侵蚀下而外形奇兀耸峭的石灰岩,因石形特殊宛若山形,因此自古便是中国园林里常见的装饰物。「假山石」拟仿了自然,展望则拟仿了这个自然拟仿物。以「假」名之,展望所创作的「假山石」却非无中生有,而像是地道的摹本,背后其实都有正本。究竟这些石头的来历是什么?

采石场工人口中,有一种被称为「三尖葫芦头」的石形,顾名思义:长得像是个葫芦,两头小,中间胖,尖角至少有三处。这种石头由于没办法切成大方块,只能靠人细心加工才能成材,耗时费工,缺乏实用价值,所以大多是石场中被淘汰的一类。所谓「三尖葫芦头」,其实就是一种无用的石头。

石头无用,反而是凝视它的起点,一如古代文人赏石的动机。展望的「假山石」大多拿这种「三尖葫芦头」为样本来翻制,传统上,赏石讲究「瘦、漏、皱、透」,每件假山石复杂的造型所呈现的动态、张力和神气都不同。在挑石头上,展望很像是个老派的文人,喜欢带着文人气的、古典的、雅致的,但有时又像个现代雕塑家,从力量和张力的角度来选择 。尽管形式美感是展望挑石的重点,但制作过程从现成物到拟仿物,美学思路仍是观念雕塑的延伸。就这样,无用之石,在展望手中保留了形体,但却被置换了材质,成为光熠熠的雕塑对象。

展望的「假山石」,制作过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些。从正本到摹本并不是透过模铸,而是钢板分割后像拼图一样慢慢组起来。首先是研究石块形体,在突出的裬在线画线,进行大区块的形体分割,然后将纸贴在石块上描摹,取得各区块在平面形状,依此为模板切割钢板。之后,将钢板放在石头上的相应位置,以锤子敲打成相合的凹凸纹理,再于石头表面上将各区块重组点焊,像是敷在石块上的一层皮,在最后一块焊接前,将石块取出,留下完整的假山石空壳。最后再于表面来回打磨与抛光,使之成镜面。这整套方法由展望自己所研发,他还特别为此申请了专利,名为「用不锈钢板制作石头的方法」。

展望用不锈钢翻制后的「假山石」,看来像是工业制品,实际上耗时费力的手工艺,透过近乎精准的临摹行动,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如果痉脔抽搐的「中山装」是对社会集体潜意识的隐喻,如今的「假山石」则直接关连到旧时文人风雅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变异。只是,展望的「假山石」并不以纯粹的赏玩为目的,美学意义在他缜密的翻制过程中已经产生,也使展望的作品跳脱了现代雕塑传统,在当代开创新局。

从现成物到文物

20世纪的现代雕塑对于简约纯粹之形式美学的追求,奠定了其艺术范畴的自律性,并在1960年代的低限艺术中被带至高峰,不锈钢在材质上的特点:耐热、耐蚀、耐低温,成为现代雕塑美学的最佳诠释之一,抛光的不锈钢表面阻断了观者的感性介入,体现着非人性化与客观性。到了后来,不锈钢不只常使用在公共艺术品,更是现代建筑广泛使用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定义了20世纪现代都市的地景。 
相较于大多数不锈钢现代雕塑,往往朝向低限主义或几何学迈进,展望的假山石由于完全像是自然生成的有机形体,因此格外引人注意。但若仅是停留在雕塑物件的造形美学,很难真的触及展望的创作核心。有形的雕塑对象,在展望的创作中,只像是个逗点,重要的是前后文──即从一开始的艺术生产,到之后作品在社会场域中收受的整个机制。

展望常常在上述这种创作活动的「前场」与「后场」之间瞻前顾后,进行他的美学思索;「正本」与「摹本」之间的辩证关系,更是其创作时常出现的语法结构。1997年, 展望在天津参加一项国际石雕大赛,主办单位为创作者们预备好石材,但展望不像其它参赛者把这块石头当成原料从中劈出造形,而是直接把它按照原样,翻制成不锈钢。这件名为《天堂的礼物》的作品,物体造形完全是主办单位或裁切石块的工人所提供,他的创作手段只是转化了这个现成对象的材质与属性,并透过并置,体现出不只是空间形态的,还有美学意义上的距离。

在装置形态上有类似的《鱼戏浮石》(1999)中,展望则从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的人造湖中挖出几块石头,依样翻制成不锈钢后,将正本及摹本装置于湖中,唯前者固定,后者随水流转,一动一静,互为对照。

面对这两块形相似却质异的石块,观者很难只是流连于粗浅的审美活动来获致「相映成趣」的评价,相反的,做为某种观念雕塑,它们更刺激观者去思考物体之间的关系与意义,并向后推衍艺术的生产过程,提问道:它们为何在一起?为何如此相似?又如何被制作?这一连串的智性思考,让展望在造形语汇之外,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中山装或是假山石,都是在展望创作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现成物。透过翻制及使用这些现成对象,展望从一开始就远离了现代雕塑在造形上追求原创的典律,也让他在写实主义的雕塑传统中找到与当代接轨的方式。

对于现成物(readymade)的使用,在早期达达主义者手中是动摇艺术本体论的策略,到了普普艺术那里,则是成为将大众文化美学化的手段。展望似乎更倾向于普普艺术家对于现成物的态度,他的「假山石」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人想起艺术家昆斯(Jeff Koons)在1980年代用不锈钢翻制量产商品的手法,但是,相较于普普艺术家回应商品世界与通俗文化,展望想要处理的,其实比较是「如何面对文化传统?」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从中山装到假山石,展望所翻制的,除了是现成物之外,也毫无疑问的,全是传统文化浸染甚深的「文物」。

「文物」在经过展望的翻制与变造后, 特定的历史文化脉络不是被翻转,不然就是变得可疑。展望的手法接近一种符号学式的操作,将文物的「表义」(denotation)与「深义」(connotation)彼此剥离开来创造歧义。做为前者,文物本身的可见形态,常是展望拿来动手脚之处,但重点是,究竟要把这两种意义剥离到多开,才足以造成歧义?

可以观察到的是,展望很擅长将这种物体的表义,激化为完全对立于深义的状态来换取歧义的效果。如果在「中山装」系列中是不寻常的身体形态,那么,到了「假山石」则主要是透过不寻常的材质感来达成。

拒绝感伤的美学

在1990年代初期,很多中国艺术家受到早期意大利贫穷艺术的影响,扬弃装饰与加工,追求材质本身粗糙真实的美感。这种贫穷艺术的美学观,某种程度上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抗,乞灵于自然的原始能量。在这样的气氛之中,展望把素朴的岩块翻制成工业感十足的不锈钢,几乎是反其道而行。他回忆当时,艺术家不仅流行用朴素材料做作品,学院里也以「仿旧」为能事,闪亮的镜面大多被视为俗气的表现。

凝视素朴陈旧之物,多少有些耽溺于历史传统的动机。展望认为,这是一种感伤而怀旧的美学,是「对时间的追忆而非观念」,文人赏石正是这种美学观的体现,着迷于石块经时间淘洗后的历史感。但展望反过来主张,应该要先打破这种美学观。耽溺传统容易让人多愁善感,展望试图与传统保持一段距离,用距离来克制移情,收起审美的眼光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它背后的意义,展望提醒着我们。他透过转换假山石的材质,来创造这样的距离。

相较于文人眼中的奇石如同一道时空门,引领人们凝视那些经风化后的残败嶙岖来遥想大地,展望的不锈钢「假山石」近乎让时间冻结,充满历史消散后的冷酷味道,抛光的表面作为一种彻底的皮相,漫射四周光景却不透露内里奥秘。展望想要用更轻的方式来面对传统,举重若轻,就像早先脱去中山装。

「不锈钢是很物质的材料,似乎与传统的文人精神背道而驰」,展望谈到,「它对这种过时的文人文化应该是一种消解与否定。但是,恰恰由于我们心里都知道它是假石头,反而有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这种感觉带给我们的是解脱,是疏离,是一种距离感。它让我们不再觉得这“传统“是一个负担,不再那么重。」

展望谈论「传统」,像是描述一个随身物品,或轻或重,你总是无时无刻在感受它。事实上,从「中山装」所召唤的穿与脱之间以来,展望的美学中一直有某种身体化的描述策略,不管是传统、文化、政治与国家,它们都不是抽象观念,而是涉及身体感的经验。

熠熠发光的外表,让展望的假山石渐渐与它原本可能指涉之物──文人传统、旧时代、自然世界等等──拉开了距离。但在疏离开来之后,这些假山石如今变成了什么?

大地与神话

在某种意义上,展望的「假山石」像是挟带精神意义的信物,连结着新与旧、历史与现代、自然与工业文明,一方面,它们源自大地,却又在人为锻造后,被重新施放回大地之中,这种在不同畛域间往复的状态,是展望在创作上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2000年5月,他带着一群助手乘渔船,从山东省最外海的灵山岛驶出12海哩,到达国际海域,将一颗不锈钢浮石投入海中,石头上用中、英、日、韩与西班牙文刻文说明这是一件「在公海上展示的艺术品」。这颗石头至今仍漂流在海上,在不知名的地方继续它的旅程。作为献给大地的信物,展望的一些「假山石」行动则连结了地标,如2001年的《镶长城计划》,展望用不锈钢翻制砖头,带上长城进行修补工作,或是2004年让一组登山队带着他的「假山石」登上海拔8848公尺的珠穆朗马峰(圣母峰)。

除了出海、上山,展望最疯狂的想法是把他的石头送入太空。2000年,展望将北京天文馆收藏的一块陨石拿来翻制,这块陨石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被几位农民发现的,总重685公斤。两年后,展望带着翻制后的不锈钢陨石参加「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计划,前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与卢杰、邱志杰两位策展人一同跟基地军官洽谈把这块石头送上太空可能。名为《新补天计划》。

展望试图将他的假山石带到一般人在现实条件下难以抵达之处,让他的行动一方面在真实的公共场域中产生社会意义,但另一方面又与现实世界保持一段距离。

或许正是这个距离,让展望将雕塑对象放进公共场域的手法,即便在某些观看角度上让人想起波依斯(Joseph Beuys)的「社会雕塑」,但在展望那里,艺术语言的象征性,有时更被操作得像是神话或传说,带有莫名的传奇色彩,背后总是有些故事可说。对大多数的观者而言,用神话传说来理解展望手中的奇山异石,远比透过「社会雕塑」的美学来得容易些 。

若考虑展望的创作总是围绕着那些意味深长的文物,我们便不讶异于他对于神话与传说的兴趣。在这点上,相较于「社会雕塑」,展望的作品因为从不吝于以具体的艺术语言引用神话、典故、传说与历史故事,为其观念行动注入叙事性。

神话的隐喻,很可能是展望的观念雕塑可以贴近世俗而不显艰涩的原因。如《新补天计划》直接以「女娲炼石补天」为喻,在他之后的个展「园林乌托邦」中,计划中的这块不锈钢陨石,在玻璃柜中透过电磁技术而漂浮在半空中,看来就像是真的具有异常能量,究竟它是否真的进行过一趟太空之旅,似乎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它已成功唤起我们对于这块石头的身世之想象。与此类似的是,他在2007年赴西藏参加一像邀请展,则将他制作的假山石让西藏当地的依勒活佛进行开光,为假山石赋予传奇性。

被开光后的山石,暧昧地处在艺术学与神秘主义之间。艺术的象征性与神话的传奇性,在展望的手中有时像是一体的两面,一旦放进社会场域中则映射出两种不同的光芒。在观念雕塑中注入神话传说,似乎也让展望在西方现代艺术的脉络里,找到了与东方文化接轨的方式。

一座不锈钢城市

假山石的嶙岖外形尽管来自于耀眼的历时感,但事实上,它仅仅是时间性的符号,或是时间的文化标志,并不具现真切的时间。当代中国都市的现代化之中,一栋栋拔地而起的现代建筑,几乎让历史感消散殆尽,假山石出现在此,而让整个都市空间文本化为符号场域,一座城市借着对于这种先祖意味的记号把持,展现出某种对起源的怀念、对血统的继承 。这种透过「本源」的加持来塑造伟大超卓形象的精神状态,在很多新兴现代都市中并不让人陌生。

在很大的程度上,展望的作品像是献给正在急速现代化的中国城市。在他的影片《园林乌托邦:一块假山石的诞生》中,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正同时进行着,左边记录着一块「假山石」从无到有的制造过程,右边则是北京旧建筑从有到无的拆毁过程,唯一相同之处是反复的锤击。展望的「假山石」不只响应着自然与工业之间的经典对立,更重要的,这些石块不断呼应着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况。

自从199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来,北京,这个中国历史悠久的首都,经历着史上速度最快的城市地景更新。大量的旧建筑被移平,崭新的玻璃帷幕大厦取而代之,这一切都在短短几年间发生。1996年,展望试图用他的「假山石」来响应这样的地景变化,他在一张北京地图上选了七处「新北京」的地标,在这些崭新的建筑前放置他的「假山石」,有将自然传统带进现代都会地景的意味。这个《北京新图》尽管是类似公共艺术的纸上提案,但已显露出展望把「假山石」带离文人传统的小世界,进一步放入现实时空的企图心。

事实上,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展望,对北京1990年代快速的现代化,一直有很深的感受。在他发表「中山装」系列的1994年,他曾进行过一个《废墟清洗计划》。当时,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王府井大街东面正在进行都更,原本的胡同、弄堂化成断垣残壁,展望透过艺术行动,以一天时间来清洗、装修废墟一角,表达「人在剧烈动荡的社会变迁中容易忽视的独立精神价值」 。尽管终究是徒劳的社会干预,但作为一个艺术行动,却凸显了北京在现代化背后,旧传统伤逝的象征意义。

展望早年清洗废墟的行动,仍有很强的物伤其类式的人文喟叹 ,但慢慢的,他对都市的回应变得越来越具有后现代口吻。不锈钢材质的华丽皮相,山石已不是山石,而近乎一种物质礼赞。材质性使得展望的作品,有时看来并不站在都市空间的对立面,而是相反地比都市文明更壮丽、更奇观。在他为东京汐留城市中心设计的《物之天堂》之中,可以看到展望的假山石,如何与一座购物中心相映成趣。

一座现代城市就像不锈钢一样闪亮而不朽。展望用材质来隐喻的后现代语言,在2003年开始的「都市山水」系列中被操作到极致。这个系列直接用量产的不锈钢餐具,像积木般组成观者可以走进的城市场景。

「当你不经意间走进一个卖餐具的摊位」,展望谈的他日常经验,「你会发现用不锈钢制造的餐具,已然成系统的代替或复制了我们自古以来所使用的全部陶瓷餐具。那些不锈钢餐具层层迭迭摆在一起就像是一座新兴的城市,闪耀着物质的光芒。」 展望用几千个不锈钢餐具,将这个隐喻化为展场中的巨型装置,样本从深圳、香港、新北京到伦敦、芝加哥等。

幻觉器皿

「都市山水」系列不只把物质文明推至壮观的程度,现场烟雾缭绕亦宛若文人山水。展望有意把现代都市造就出的幻景主义,跟北宋山水画「可观、可居、可游」的传统结合在一起。观者不只旁观,还得以游历其间。

展望的这个想法很早就开始了。1990年代末期,他曾想用镜面布料制作一件「都市隐身衣」,身体隐匿起来,衣服则反射着环境,让人可以「混入」风景之中,「人即风景,风景即人」。这个计划后来并未实现,但想法却在几年之后的《镜花园》(2004-2005)中获得拓展,这件作品「不只是融入风景,更是主动选择风景,甚至改变风景」,展望自述道。

近几年来,展望的不锈钢对象,不管是假山石或是餐具建筑,越来越展现出某种双重意象,一方面将都市文明扭曲映射成壮丽奇观,另一方面,它们自身满盈的物质性早就自成一景观。一如理论家裘玛诺‧赛朗(Germano Celant)对1980年代之后的艺术与建筑之观察:它们已从描绘经验世界的媒介,成为被观看的对象,从原本的「幻觉制造者」,变成自身就是一个「幻觉器皿」 。可以观察到的是,当展望的假山石出现在自然场域时,看来像是承载精神性的独特信物,但在城市空间中,展望的作品则显得像是一块菱镜,漫射出更强的符号学意义。

这个都市与物质文明的幻觉器皿,在「都市山水」中是可以走进的地景,在「都市盆景」系列中则又化为桌上陈列的盆景。尺寸看似不同,却都是一个微型化、模型化的世界。在此,展望似乎回到了传统文人视野,他展示现代都市,用的却是园林、盆栽与文人山水画的形式。

假山石是真山石的拟仿物,是自然世界在模型化后的微型宇宙,但这个拟仿物并非从属于自然,在符号意义上,它是一个更强悍的意符,一个有更强表现力的「自然」。策展人栗宪庭曾谈到,中国文人山水画、假山石、根雕、园林、盆栽,乃至于常民生活中,养蟋蟀、金鱼和鸟,都是对于「畸形自然造物」的欣赏,因为畸形,样态更丰富,其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然的浓缩物」 。

尤有甚者,这个自然浓缩物进一步将「自然」转变为一个可以展示的对象,就像西方19世纪拱廊街的出现,让「城市」首次变成了一个被展示之物一样。展望给我们的现代都市,不管多亮丽如新,全是某种形式下的文人山水:你彷佛可以身处其间,又同时抽离开来赏玩它,场景与人的关系总是双重的。这种双重性,体现着展望汲取自文人传统的创作视域。


重组精神世界

大地之辽阔,可以萃取为一方假山石,这个想法本身就接近一种畸趣(kitsch),而展望作品中,不锈钢的材质性似乎把这种畸趣带向更世俗社会的那一端。其耐用、稳定与量产的可能,使得做为正本的文物具备了某种进入商品经济的潜力。

1990年代以来,中国少数城市的急速现代化,造成自然与人文传统不断崩解,展望的作品,始终透露出一种将历史传统与精神世界在世俗生活中重新组合起来的打算,只是相较于透过重组来对逝去的旧世界聊表哀悼之意,展望更着迷于在崩解及组合过程中的光怪陆离。在《佛药堂》(2006)与《万神殿──ATM搜神机》(2007)这两个创作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展望用世俗社会处理精神世界的方式。

《佛药堂》是用现成的西药药丸,制作神明佛像。神明偶像作为信仰化身,引领人们的心灵获得救赎,化学合成药物则透过改变身体状态达致疗愈之效。神像与药物皆是带着乌托邦色彩的信物,允诺着一个更好的,但尚未实现的精神或身体状态。展望把两者拼贴在一起,让人想起许多超现实与达达主义中对把玩语意暧眛性的手法。成药同时也是现代化大量生产下的化学制品,这种世俗社会的商品性,让展望的药丸佛像多了一层宗教与世俗社会间的对照。

同样是以世俗手法结合精神信仰,展望的《万神殿──ATM搜神机》则是以媒体艺术的手法,将都市空间中常见的自动提款机化为「搜神机」。这一个个的「搜神机」外观看起来就像是胶囊,材质是展望擅长的不锈钢,十分具有未来感。提供的服务是让使用者可以搜寻各式宗教偶像物,最后还可打印一张凭据,记录下每一次的「搜神经历」。

信仰可以算计,精神可以量化,这两件作品大有将宗教信仰注入商品经济逻辑,以交换价值来论处的味道。与此相应的宗教世俗化历史悠久,中古时代罗马教会曾发行的「赎罪券」,佛道教之中,修行人托钵化缘,信徒奉献香油钱等,更不教人陌生。但展望如今的提案是透过更有效率的新媒体,得到救赎,只消一个按键,或是一颗药。  

镜中花园

在2004至2005年之间,展望创作了一个以影像为主的作品《镜花园》。他将早先的创作《假山石#5》分别置于北京、旧金山两地,以摄影呈现这块假山石反射出的周遭景象。不规则起伏的抛光镜面,让映射出的镜像整个扭曲,场景魔幻,转瞬间彷佛就会消失。

「石镜把这个真实庞大的世界聚焦成若干个微型的画面,拍摄时稍有变动,景色也会跟着变,一切都在瞬间和不可捉摸的样子中去捕捉」 。展望的自述,唤起了某种我们熟悉的当代影像经验。《镜花园》看来是十足的媒体艺术,几乎教人忘了它一开始,其实只是一块雕塑对象。

展望虽然以雕塑起家,但这20年来却不断扩张作品的形式与美学意义。从早期的「中山装」系列,到之后体系庞杂的「假山石」系列(及其衍生出的各式观念行动)、不锈钢餐具城市,乃至于最近这几年来以世俗手法重组精神世界的多媒体装置。由一个形式自给自足的物体,一路向外扩张至环境、行动与媒体,展望的创作之路面貌亦显多样,就像他的「镜花园」,景色不断流变,难以捉摸。

但展望的创作关怀却一直是当代中国社会在过去20年来的转变──不管是政治、经济或是文化等各层面。早期的「中山装」以痉脔的身体感来体现传统政治社会的瓦解,到之后的「假山石」,反映出新兴商品经济与城市文化的崛起创造了新的世俗生活情境,文人雅趣、常民信仰与历史传统,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成为新的文化符码。

展望透过他的创作,描绘着他曾经历过、至今仍身处其间的时代转折,并试着告诉我们,从前精神世界遗留给我们的遗产,如今将透过新的世俗法则,一个个重组起来。

更多内容